在大凉山深处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基层扶贫干部——王清美。她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扶贫工作的真谛。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坚守
木里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基层扶贫干部,王清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她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贫困户家中,有时甚至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摸黑前行。但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韧劲,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因地制宜的扶贫智慧
面对木里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王清美意识到简单的资金帮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地虽然耕地有限,但独特的高原气候非常适合中药材种植。在她的积极协调下,木里县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项目,并邀请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许多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情感扶贫的温暖力量
在扶贫工作中,王清美特别注重情感投入。她发现很多贫困户不仅面临经济困难,更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动力。为此,她经常与贫困户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这种心贴心的交流,让许多原本消极的贫困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扶贫成果的持续巩固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木里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王清美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她积极推动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确保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同时,她还致力于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力量。
王清美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政策和资金,更需要像她这样用心用情、扎根基层的干部。在木里县这片热土上,她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