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陈小华: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陈小华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的复杂图景。这位扎根一线的扶贫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困境始终是陈小华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在冕宁县的贫困村,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引进经济作物,短期内确实提高了村民收入。但市场波动、技术短板等问题时常让扶贫成果面临考验。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成为摆在陈小华面前的重要任务。

教育扶贫的深层矛盾同样不容忽视。陈小华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贫困户的子女存在辍学风险。虽然政府提供了教育补助,但家长观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他推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组织志愿者支教,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后续维护问题也日益凸显。陈小华协调修建的多条村道、饮水工程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缺乏专业维护团队和持续资金投入,这些设施的长期效用面临挑战。他正在探索建立村民自治的管护机制,培养当地技术人才。

在扶贫工作中,干群关系的微妙平衡同样考验着陈小华的智慧。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院坝会、火塘夜话等形式倾听民意,用方言土语讲解政策,逐步赢得群众信任。

陈小华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系统工程。从产业培育到思想转变,从硬件改善到软件升级,每一步都需要基层干部付出巨大心血。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将是包括陈小华在内的广大扶贫工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