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冕宁县的广袤山区,基层工作者陈丽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这位扎根乡村的普通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交通不便带来的工作挑战是陈丽每天必须面对的难题。冕宁县地处偏远山区,村落分散,许多自然村至今未通硬化路。雨季来临时,塌方和泥石流频发,陈丽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村民家中。有一次为核实贫困户危房改造情况,她在暴雨中跋涉导致高烧不退,却仍坚持完成走访任务。这种宁可自己多跑路,不让群众多等待的工作态度,让她成为村民心中最可信赖的贴心人。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是另一个需要智慧破解的课题。面对彝族同胞特有的风俗习惯,陈丽主动学习彝语,研究民族政策。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时,她创新采用火塘夜话的方式,围着彝族传统的火塘与村民促膝长谈,最终说服27户村民顺利搬迁。这种尊重民族文化的工作方法,被县里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困局考验着基层工作者的创新能力。陈丽发现当地适合种植高山蔬菜,但村民担心销路不敢尝试。她带头成立合作社,联系成都大型超市签订订单,还通过直播带货拓展线上渠道。如今,冕宁高山蔬菜已成为特色品牌,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在基层工作的岁月里,陈丽面临过家庭与工作的两难抉择。女儿中考那年正值脱贫攻坚验收关键期,她连续三个月驻村未能回家。当女儿在电话里委屈地问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时,这位在工作中从不叫苦的女干部潸然泪下。但她深知,自己肩负着上千户村民的期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陈丽用青春见证了冕宁山乡的巨变。她办公室墙上群众满意就是最大政绩的毛笔字,正是这位基层工作者最朴实的信仰。在凉山州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像陈丽这样的螺丝钉,他们用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