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冕宁县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县委常委赵东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赵东的工作实践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资源整合与权责匹配的平衡术
基层治理常陷入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困局。赵东在冕宁推动的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整合民政、综治、应急等多部门资源,构建起权责清晰的工作链条。这种创新既避免了多头管理的低效,又解决了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窘境,使凉山州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之道
面对彝族聚居区的特殊性,赵东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将德古调解等民族习惯法纳入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这种尊重文化差异的治理智慧,既保留了传统治理资源的活力,又注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现代元素,为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冕宁样本。
人才短板与治理创新的突破点
基层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痛点。赵东主导的乡村能人库建设,挖掘本土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力量,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治理生力军。同时引入数字化工具降低治理门槛,这种土洋结合的思路,让冕宁县在人才困境中蹚出了新路。
长效机制与短期政绩的辩证关系
针对基层常见的运动式治理痼疾,赵东力推清单式管理,将河道治理、移风易俗等工作量化为可考核的常态指标。这种注重制度建设的务实作风,避免了治理成果昙花一现,使冕宁的基层治理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赵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读懂土地、读懂群众。当干部们真正俯下身去倾听民声,那些看似棘手的难题,往往能在田间地头找到最朴素的答案。这种扎根泥土的治理哲学,或许正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金钥匙。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