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木里县叼满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这位基层领路人用实干精神诠释了新时代农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产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叼满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和市场渠道,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品牌溢价。村书记积极对接电商平台,组织村民参加展销会,但物流成本高、冷链设施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升级。如何构建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课题。
人才短缺制约可持续发展。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叼满村面临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双重短缺。村书记虽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素质,但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乡村旅游开发也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建立长效的人才吸引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需平衡。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如何保持彝族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成为难题。村书记带领村民修缮传统民居时,既要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又要保留建筑特色。这种保护性开发需要专业规划指导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双重保障。
基础设施短板影响民生改善。尽管已完成村道硬化和饮水工程改造,但电力稳定性、网络覆盖等仍待提升。村书记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但山区特殊地形使得建设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恰恰影响着村民的获得感和发展信心。
叼满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既要靠带头人敢闯敢试,更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这位村书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其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发展中,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