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扶贫战场上,曹继洪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飘扬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这位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温暖群众,在扶贫路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然而,这条扶贫之路并非坦途,其中蕴含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如何保障?
曹继洪深知,扶贫不是简单的撒钱,而是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在冕宁县的崇山峻岭间,他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每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面对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他创新工作方法,用彝汉双语讲解政策,确保扶贫措施真正落地见效。但如何持续保持这种精准度,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仍是基层扶贫工作面临的长期挑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如何实现?
在扶贫实践中,曹继洪特别注重产业培育。他结合冕宁县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推动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然而,产业发展面临市场波动、技术缺乏等多重考验。曹继洪意识到,单靠政府输血远远不够,必须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他积极联系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但如何建立长效的市场机制,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扶贫工作中,曹继洪发现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为此,他不仅给予物质帮扶,更注重精神扶贫。通过典型示范、技能培训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但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如何持续调动群众积极性,防止扶贫变成养懒汉,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和耐心。
曹继洪的扶贫故事,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面对复杂多变的扶贫环境,他展现出的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对扶贫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基层干部需要像曹继洪一样,既脚踏实地解决眼前问题,又着眼长远谋划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