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矿区,杨晓毅的名字与生态修复紧密相连。作为矿区治理的重要推动者,他带领团队探索出一条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仍面临诸多挑战。
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
木里矿区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杨晓毅团队在治理初期发现,传统的复绿方法难以适应极端气候条件,植物成活率低。为此,他们结合本地土壤特性,筛选耐寒耐旱草种,并采用土壤改良技术,逐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尽管如此,如何在长期维护中确保生态稳定性,仍是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木里煤矿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但过度开采曾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杨晓毅提出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通过优化采矿工艺、减少地表扰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如何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开采活动对生态的破坏,仍需探索更精细化的管理方案。
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可持续性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稳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尽管地方政府已加大对木里矿区的治理支持,但后续维护成本高昂,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修复成果不被破坏,是杨晓毅团队关注的重点。此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或许能缓解资金压力,但需制定合理的回报机制。
杨晓毅的实践表明,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的系统工程。未来,木里矿区的经验或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推动资源型地区走向绿色转型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