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一位县委副书记的工作纪实
在凉山州会东县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作为县委副书记,如何带领群众走好这条发展之路,既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为民初心的践行。从产业发展到文化传承,从生态保护到基层治理,每一项工作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振兴的瓶颈与突破
会东县拥有丰富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县委副书记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乡镇仍停留在原料供应阶段,缺乏深加工能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举措,逐步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特别在松露、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培育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人才短缺的困境与破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会东县同样面临青壮年外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普遍性问题。县委副书记推动建立乡土人才库,实施能人返乡工程,同时与农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在鲹鱼河镇试点建立的乡村振兴学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余人次。但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人才真正留得住、用得好,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会东县的发展必须守住绿水青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个别地区曾出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委副书记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最终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将30%的县域划入生态红线,同时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老君滩乡通过发展光伏农业,实现了土地复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生产的双赢。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久久为功。会东县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才能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这条振兴之路上,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至关重要,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民意的倾听者与发展蓝图的绘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