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蒋伍翔:一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蒋伍翔的故事正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用七年时光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思考:新时代的扶贫工作究竟需要怎样的践行者?

脱贫路上的活地图
初到木里时,蒋伍翔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地理环境的制约。这个位于横断山脉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村落分散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山峡谷中。他坚持用双脚丈量每寸土地,三个月走遍辖区所有贫困户,手绘的民情地图上详细标注着每户的家庭情况。这种笨办法背后,折射出扶贫工作中基础数据精准采集的重要性。

产业扶贫的破局者
在走访中蒋伍翔发现,单纯输血式扶贫难以持续。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最终选定高山中药材种植作为突破口。但新品种推广遭遇传统耕作观念的阻力,部分村民质疑:祖辈种玉米能吃饱,为啥要冒险?对此,他创新采用党员示范田+农户跟种模式,先让20户贫困户尝到亩产增收3000元的甜头,最终带动全村建成500亩种植基地。

扶智与扶志的双重考验
教育扶贫是蒋伍翔最揪心的课题。某次夜访时,他发现14岁的彝族女孩阿依因家贫准备辍学嫁人。经过三个月反复家访,他不仅帮助申请了助学资金,更用手机展示山外世界的视频,点燃了女孩继续求学的愿望。这个案例引发深层思考:如何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效机制?他推动建立的教育扶贫基金,至今已资助137名学生重返校园。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期,蒋伍翔又开始谋划乡村旅游项目。他常说:扶贫不是给群众指路,而是和他们一起找路。这句话或许揭示了基层扶贫的核心要义——干部只有真正沉下去,民心才能暖起来。木里的青山绿水间,这位扶贫干部留下的不仅是脱贫数据,更是一套带着泥土气息的工作方法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