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杜文虞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这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贫困的深度,用双手托起脱贫的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交通闭塞始终是制约木里县发展的首要难题。杜文虞负责的村落散布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雨季塌方、冬季积雪常常阻断物资运输。他带领村民修建通组公路时,既要协调有限的扶贫资金,又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这段悬崖上的扶贫路修通后,村里的核桃、松茸终于能走出大山,但后续养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性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杜文虞推广的高山中药材种植曾遭遇市场波动,部分村民因短期收益不佳产生抵触情绪。他不得不重新调整产业规划,引入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折射出扶贫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阵痛。
教育扶贫的深层矛盾更令人忧心。在劝返辍学儿童的过程中,杜文虞发现某些家庭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陈旧观念。他创新推出夜校扫盲班,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双语教学,却面临师资流动性大、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这种文化贫困的破解,远比物质扶贫更需要持久耐心。
在易地搬迁工作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尤为明显。部分彝族老乡难以适应集中安置点的生活,杜文虞组织火塘议事会,尊重民族习俗的同时逐步引导改变。这种柔性工作方法虽然见效慢,却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社会矛盾。
杜文虞的扶贫实践表明,真正的脱贫攻坚既要解决看得见的困难,更要化解看不见的观念桎梏。当他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村摘帽时,新生的希望已在山间萌芽——那些返乡创业的青年、重拾信心的村民,正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