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的崇山峻岭间,马湖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偏远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这所乡村小学凭借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教师们的坚守,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标杆,却也面临着山区教育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
地理阻隔下的教育坚守
马湖小学所在的雷波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导致教育资源长期匮乏。学校承担着周边多个村寨适龄儿童的教学任务,许多学生需要徒步两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校园。尽管条件艰苦,该校仍保持着95%以上的入学率,这得益于教师们常年翻山越岭的家访动员。师资队伍中本地教师占比超过80%,他们熟悉彝族文化,能用双语教学有效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特色课程背后的资源短板
为激发山区孩子学习兴趣,学校开发了高山植物认知“彝族歌舞传承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虽深受欢迎,却暴露出专业教师不足、教具匮乏等问题。科学实验室的器材多来自捐赠,音乐课的手鼓已修补多次。更令人担忧的是,全校仅有两台可用的教学电脑,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阴霾
该校70%学生属于留守儿童,长期亲情缺失导致部分孩子出现自卑、厌学情绪。尽管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展结对帮扶,但专业心理教师的空缺使得干预效果有限。住校生夜间想家哭泣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们不得不轮流充当临时父母。
社会关注带来的发展转机
近年来,随着凉山教育话题引发社会关注,马湖小学陆续获得公益组织援助。新建的宿舍楼解决了200余名学生的住宿难题,免费午餐计划让孩子们吃上了热乎饭菜。但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新课题——支教教师流动性大,部分捐赠设备因缺乏维护已闲置。
这座教育明珠的困境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深层命题: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山区教育既保留乡土特色,又能对接现代教育体系?马湖小学的教师们仍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等待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