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雷波县的支教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山区教育面临的特殊挑战。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实践,既是对个人成长的淬炼,也折射出乡村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
教育资源匮乏制约教学质量成为最突出的现实困境。雷波县许多村级小学缺乏专业教师,一个老师往往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室里的课桌椅陈旧破损,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稀缺。这种硬件条件的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达成。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学生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长期引导。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支教期间发现,许多孩子由祖辈抚养,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等心理特征。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最怕过年,因为过完年爸爸妈妈又要走了。这种情感缺失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养成造成深远影响。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是山区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平衡也值得深思。雷波县作为彝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在现行教育体系中,民族语言和文化课程比重偏低。有位彝族老教师感慨:孩子们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彝文,会唱流行歌却不会唱彝族民歌。如何在推进现代教育的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
支教经历让我认识到,改善山区教育不能仅靠短期支援,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共享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都是值得尝试的路径。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更加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实践,既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是对生命成长的致敬。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