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雷波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杨朝贵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托起希望。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乡镇干部,亲历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发展的艰难转变,其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挑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探索
面对雷波县山地多、耕地少的自然条件,杨朝贵带领村民尝试发展特色种植业。青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虽带来短期收益,但市场波动大、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他推动成立的合作社采取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既保障农户基本收入,又激发参与积极性。
移风易俗的渐进之路
扶贫工作中最棘手的莫过于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新技术、新方法持观望态度。杨朝贵创新采用示范户带动策略,先培养少数愿意尝试的农户,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说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强制推行更易被接受。
基础设施的维护难题
随着通村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后续维护成为新课题。杨朝贵发现,单纯依赖政府投入难以为继。他在所驻村庄试行村民共管制度,将公共设施划分责任区,由受益农户轮流维护。这种参与式管理既降低维护成本,又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
数字鸿沟下的技能扶贫
在推广电商扶贫时,中老年村民的智能手机使用障碍令人忧心。杨朝贵组织返乡青年成立数字帮扶队,手把手教学的同时,更建立村级代购代销点作为过渡。这种分层推进的策略,让技术赋能真正落地生根。
如今走在雷波县的乡间小路上,硬化道路连通村落,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走出大山。杨朝贵依然保持着每周入户走访的习惯,在他看来,扶贫成果的巩固提升需要更多回头看。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条件,更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