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雷波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张代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扶贫工作的挑战与突破
张代伟面对的首先是地理环境的制约。雷波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他带领村民修建通村公路,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但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村民掌握可持续的致富技能才是关键。他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帮助村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扶贫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张代伟坚持户户到、人人见,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困难。他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回访已脱贫户,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扶贫资源的精准投放。
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张代伟深知,单靠救济难以实现真正脱贫。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雷波县核桃、花椒等农产品形成产业链。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让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这种产业扶贫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神扶贫与文化传承
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张代伟更重视精神扶贫。他组织村民学习国家政策,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保护彝族传统文化,让脱贫致富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这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让脱贫成效更加持久。
张代伟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基层干部既要有为民情怀,又要有创新思维;既要解决眼前困难,又要谋划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张代伟这样扎根基层、实干担当的干部。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