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普格县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其扶贫移民局推行的搬迁政策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值得探讨。
搬迁意愿与故土情结的平衡成为首要难题。部分山区群众对世代居住地存在深厚情感,尤其老年人群体搬迁意愿较低。普格县扶贫移民局通过组织新居体验日活动,让村民实地感受集中安置点的医疗、教育配套,同时保留原村落文化符号,有效缓解了情感迁移障碍。
后续产业支撑不足是影响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单纯居住条件改善难以根治贫困,部分安置点存在就业岗位短缺问题。当地采取搬迁+产业园区模式,在螺髻山旅游带周边安置点配套发展彝绣工坊、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确保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政策执行中的标准统一性也引发关注。不同乡镇对建档立卡户的认定存在细微差异,易引发群众误解。县扶贫移民局建立三级公示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透明化审核流程,同时设立政策咨询热线及时答疑。
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集中安置区的水电、道路等公共设施面临管理责任划分问题。普格县创新采用物业合作社模式,由搬迁群众自主参与管理,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培养社区自治能力。
文化适应与社区融合过程需要引导。不同村落搬迁群众混居后,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当地通过组建彝族文化传承队、举办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加速新社区文化认同的形成。
普格县的实践表明,扶贫搬迁绝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需要配套产业、文化、治理等多维度的系统重构。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类似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如何构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长效机制,仍需在动态调整中持续探索。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