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重要纽带。凉山州雷波县的宁廷俊正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扶贫工作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突破
雷波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宁廷俊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他深入走访每一个村寨,与村民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他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销路不畅,于是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帮助村民打开市场。
产业扶贫的创新实践
针对当地劳动力外流严重的问题,宁廷俊推动发展特色种养业。他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引进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这一举措不仅留住了劳动力,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扶贫的长远布局
宁廷俊深知扶贫必先扶智。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建立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他推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志愿者开展课后辅导和心理疏导。这些举措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下了坚实基础。
干群关系的暖心桥梁
在扶贫工作中,宁廷俊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创新工作方法,用当地方言编写扶贫政策宣传手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面对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他耐心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大家主动参与脱贫项目。正是这种真诚为民的态度,让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宁廷俊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用实干精神书写新时代的扶贫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