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地处北纬 26°05′~27°21′、东经 101°08′~102°15′,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 ,金沙江与雅砻江在此激情相拥。东、北面接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 3 县,西、南面毗邻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 3 县,北距成都 749 千米,南接昆明仅 351 千米,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 “南向门户”,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贸物资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得天独厚” 一词,最早出自清代洪亮吉的《江北诗话》,原意指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形容所处的环境特别好。而攀枝花与 “得天独厚” 还有一段特别的渊源。
1965 年 11 月 30 日,邓小平带领国家计委、建委和各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来到攀枝花。听完汇报后,小平同志豪迈而不失风趣地说道:“要说在攀枝花搞钢铁,真是这里得天独厚啊。以后,让各部委的领导们都来这里看一看。” 小平同志深入调研后,批准了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方案,确立了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基本布局,直接促进和加快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 。

攀枝花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拥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在会理城郊铁厂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当时,红军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十分疲劳,部分干部对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在这关键时刻,会理会议的召开统一了思想,维护了党中央的团结和中央军委的集中领导,为红军继续北上,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会理会议的光芒,不仅照亮了红军长征的道路,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 。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的壮丽诗句。金沙江,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天险,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湍急的金沙江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与后来攀枝花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建设攀钢的精神一脉相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质 。

上世纪 60 年代,为加强国防工业建设,攀枝花特区成立。1965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 更名为 “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对外称作渡口市。这一名称的更改,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保密需求。当时,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项目,出于安全考虑,将其改名为渡口市。直到 1987 年 1 月,渡口市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 。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工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毛主席提出 “一手抓粮食,一手抓钢铁” 的方针。1958 年,冶金部在成都会议上提出开发攀枝花资源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设想,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这里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储量巨大,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毛主席听完汇报后,当即表示赞同。

随后,王鹤寿以冶金部名义写了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四川攀枝花钢铁厂。报告得到批准,攀枝花钢铁厂项目正式提上日程。然而,由于 “大跃进” 造成的困难,国家实行经济调整,1962 年西昌钢铁公司下马,攀枝花首次开发暂时搁置。但 “攀枝花” 三个字已深深烙印在毛主席心中。
到了 6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出于国防战略的考虑,三线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1964 年,毛主席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攀枝花建设的重要性,他说:“酒泉、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甚至还风趣地说:“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 这些话语,体现出毛主席对攀枝花建设的殷切期望和坚定决心 。

在毛主席的关心和指示下,1964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派出联合调查组赶赴大西南考察。随后,李富春、薄一波两位副总理实地察看,确定了在攀枝花弄弄坪建设钢铁厂的方案。同年 9 月,国务院十几个部委和川、滇两省及铁道兵部队,调集 5 万多人奔赴攀枝花,拉开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序幕。同时,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调集大量人力投入修筑成昆铁路大会战,为攀枝花的建设打通了交通命脉。
在建设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热血,奔赴这片热土。他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却毫不退缩。“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便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70 年 6 月 29 日,攀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成功炼出,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取得成功。

毛主席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关于攀枝花的诗作,但他的诗词中那种豪迈的气概、坚定的信念,与攀枝花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高度契合。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出的是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无畏,就如同攀枝花建设者们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一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又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表达出的是一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的壮志豪情,这也正是攀枝花建设者们为了祖国的工业发展,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

随着攀钢的建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攀枝花。其中,祖辈在攀枝花各区县土生土长且世代居住于此至少 100 多年以上的本地人有 60 余万,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根基;另有外来移民及后代 47 余万,包括 “攀二代、攀三代、攀四代等” ,他们的籍贯多集中在南充、重庆、内江、广安、遂宁、资阳、东北等地。南充人在全市户籍人口中多达 10 余万,东北人虽不足 5 万,但不同地域的人们带着各自家乡的文化、习俗汇聚于此,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如今攀枝花独特的城市风貌。
无论是 “土著” 攀枝花人,还是 “攀几代”,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奋斗。攀枝花也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厚重的红色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