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移民新声丨搬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我县乌东德水电站第一批(次)移民安置户搬迁入住
乌东德水电站地处金沙江畔的会东县境内,是国家重点工程。在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会东县全面履行三个主体责任,聚焦问题短板,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了移民搬迁安置户搬进去、住得好、能致富,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我县乌东德水电站第一批(次)移民搬迁已顺利入住50余户;预计8月15日前,第一批(次)共77户移民全部通过搬迁入住新房子。
1.故土情深
这是盛夏的金沙江大峡谷,暴涨的金沙江水犹如一条被惹恼的黄龙,粗暴地裹挟着泥沙、石块……急速向前奔去。
从会东县城出发,驱车近40公里到铁柳镇,然后又在一条泥泞的泥土路上颠簸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金沙江岸上练首禄家所在的花山村2组。
练首禄,65岁,上世纪6、70年代上过学。时过境迁,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已记不清楚自己念了几年,这些都不重要,上过学就已经足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里,上过学就是文化人,文化人历来受敬重,于是,他不可推卸地挑起了花山村2社社长的担子。
花山村2社小地名叫尖山包,后靠向上耸立的悬崖,其余三个方向,是垂直向下的绝壁。在这块不足20亩的山间台地上,挨挨挤挤住着10余户人家。村庄边沿的院落,一个墙壁之外就是万丈深渊。
一袋化肥,从距离最近的集镇铁柳镇购买搬运到花山村2、3、4社,运费比成本还贵;孩子上学要翻过几公里悬崖绝壁,每逢雨雪天气,因坡陡路滑,无法正常上课。正如原花山村文书、支部书记杨安荣所说,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就像一道道紧箍咒制约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恶劣的环境安身立命?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我们在这儿已整整生活了四代。练首禄说,他家祖上为逃兵荒天灾从江对岸的云南省武定府一路辗转来到到这个自然村落里。至于说为什么选择在此落脚,他也说不清楚。
在一条为方便移民搬迁而修建的简易公路上,停放着2辆拖拉机、1辆农用车,练首禄正在指挥着移民搬迁户搬家具、装车。
花山村2社共有移民搬迁户39户,在会东县乌东德水电站第一批(次)移民搬迁入住工作中,一次性全部搬迁在会东县境内姜州镇姜州村移民安置点。练首禄边说边用一双沾满灰尘的手擦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
因燥热和强体力活,正在热火朝天忙着搬家的移民群众个个汗流浃背。而他们的身后,一台推土机正在紧张作业。一面面夯土筑成的墙在隆隆的机声中轰然倒下。
故土情深。看着身后轰然倒塌的房屋,他们的眼神里,掺杂着对故土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希望。
2、舍小家 顾大家
海拔:950米。气温:37℃。正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的热辣辣地挂在头顶。
放眼望去,距离江岸仅几十米的会东县铁柳镇花山村3、4组与背靠的陡崖近乎成70°夹角。伫立俯瞰,四面奇峰对峙,山涧深不可测。
乌东德水电站地处金沙江下游会东县境内,是国家第四大水电站,移民搬迁仅在铁柳镇就涉及三个行政村,共13个村民小组544户2526人。而花山村2、3、4社,是会东县乌东德水电站所有移民中最先入住安置点的一批。
从半山腰上的花山村2社下到3、4社,沿途沟壑纵横,30分钟的车程就有4、5辆移民安置户搬家的车和我们相向而行。
我们乘坐的车进入3、4社自然村村口,恰好和赵帮顺家装满家什的搬家车照了个正面。因路面狭窄,我们的车倒退2、30米后在一块菜地里才得以顺利会车。
花山村4社和3社毗邻,分界线是一条小沟。世世代代,悬崖绝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是他们和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
梦里梦外都能听见金沙江哗哗的水声。吴宗贵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吴宗贵家距离金沙江岸仅200余米,因为特殊的地质结构,每年雨季,都有大小不一的泥石流灾害发生。
因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在江中流,人在岸上愁。今年40岁的吴宗贵家有5亩玉米地,亩产800余斤,亩产值不足1000元。农作物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低,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仅能填饱肚子。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孩子做饭,然后送孩子翻过悬崖,下午又要去半路接回来。吴宗贵说,更让他苦恼的是孩子小,上学不但路程远,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于是,2018年,吴宗贵锁上门举家来到姜州镇,边打工边供孩子在镇小学上学。
而另一户搬迁安置户赵帮顺家的状况在花山村3、4社更具有代表性:上有母亲,下有两个孩子。为了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赵帮顺夫妇10多年前就带着孩子就外出打工,家里就由母亲照管。目前,大儿子赵洪江在自贡医科大学念书,二儿子赵洪彪在攀枝花一所中学读初中,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乌东德水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我们坚决拥护党的决策部署;移民搬迁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没有豪言壮语,舍小家,顾大家,这就是移民安置户朴素的家国情怀。
3、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春节,花山村4社杨安荣家在姜州移民安置点迎来了搬迁后的第一个春节。虽然已经过了几个月,可他家的新房大门上,火红的对联和倒写的福字依旧充满喜气。
姜州镇距离会东县城24公里,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朝。据《会理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撤绛部,设姜州,自此得名。小镇依山傍水,G353国道旁穿镇而过,自古商贾云聚,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设置在距离姜州古镇约2公里的姜州村移民安置点总用地面积63964.23平米,总建筑面积32126平米,住宅建筑面积31546平米,公共建筑面积580平米;住宅类型为钢结构房屋51户,砖混结构房屋97户。沿着宽阔平坦的公路走进姜州村移民安置点,整齐靓丽的楼房鳞次栉比,村委会、村文化室、村卫生室、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搬迁安置房独门独院,共有90平米、120平米、150平米三种户型;安置户人口3人及以下为90平米,4人为120平米,5人及以上为150平米。杨安荣对安置点的基础设施、住房条件都很满意。
同样已经入住3个月的花山村移民安置户赵洪申家户型为90平米。进了大门,经过一个小院子就是客厅;客厅的左面是车库,依次有厨房、饭厅、卧室。二楼一底的楼房层层有阳台,卧室、客厅、卫生间的设计,结构合理,通透向阳。
我家3口人,搬迁在移民安置点后政府为我们每人配置1亩土地。我家准备种植石榴或者烟草,和在花山村的产值相比,仅土地一项能增加2万余元。同时,还能通过二、三产业增收致富。赵洪申对搬迁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生活在社会主义移民安置新村,我们感到很幸福。这是会东县铁柳镇花山村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我县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初衷。
记者:赵海华 代会龙
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
暂无评论内容